明朝有记载元旦拜年要作匾食(过年吃饺子的来历与传说)

饺子的历史和文化

明朝有记载元旦拜年要作匾食(过年吃饺子的来历与传说)

饺子是中国人春节必吃的食物,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据史料记载,最早吃饺子的习俗在明代就已经形成,到了清代,这种习俗更是普遍流行,成为了固定的传统。吃饺子的习俗与中国古代的计时法密切相关,古人用十二地支来划分一天的时间,每个时辰两个小时,而子时就是从晚上十一点到凌晨一点,也是一年中最后一个时辰。每到年三十的子时,不仅是一天的结束,也是一年的结束,古人称之为“交子”。古人重视界限,尤其是新旧之间的界限,因此在这个时刻,他们会举行一些仪式来祈祷新的一年的吉祥如意。而吃饺子,就是其中一种仪式,因为饺子和交子同音,而且饺子的形状和馅料都寓意着吉祥美好,所以古人就逐渐养成了在春节、在大年初一、在交子的时候,吃饺子的习惯。

明朝有记载元旦拜年要作匾食(过年吃饺子的来历与传说)

对于重视亲情的中国人来说,除夕夜是一年中最温馨的时刻,窗外飘着雪花,屋内烛光闪烁,锅里冒着热气。他们把所有的思念和祝福,都包进了那圆圆的饺子皮!火红的火苗煮开了水,饺子越煮越香,随着辞旧迎新的鞭炮声,端上饺子,也端上了对新的一年的期待。

饺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魏国的张揖在《广雅》一书中记载了一种叫“馄饨”的食物,它的形状像月牙,和现在的饺子很相似。到了南北朝时期,馄饨已经成为了“天下通食”的美食,它的形状也变成了“偃月”。据推测,当时的饺子是和汤一起吃的,所以古人把它叫“馄饨”。这种吃法在现在的一些地方还很流行,比如河南、陕西等地,他们吃饺子的时候,会在汤里加一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佐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和现在的饺子没有什么区别了,而且是单独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吃的。宋代的人把饺子叫“角儿”,这个名字是后来“饺子”这个词的来源。这种写法,在元、明、清和民国时期都还有人用。

元朝的人把饺子叫“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在《宛署杂记》中记载了“元旦拜年……作匾食”的情景。刘若愚在《酌中志》中也提到了“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时期的“匾食”的“匾”,现在已经改成“扁”了。“扁食”这个名字,可能是从蒙古语借来的。

清朝时期,出现了一些新的饺子的称呼,比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饺子的名字越来越多,说明它的流传范围越来越广。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期已经相当普遍。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点之前包好,等到半夜子时再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开始,吃饺子寓意着“更岁交子”,“子”是“子时”的意思,交和饺同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开天辟地,结束了混沌的状态,二说是因为饺子和“浑囤”谐音,意思是“粮食充足”。还有一种说法是和女娲造人有关。女娲用黄土捏成人的时候,由于天气寒冷,黄土人的耳朵容易冻掉,为了让耳朵不掉,女娲就在人的耳朵上打了一个小洞,用细线把耳朵系住,线的另一头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做成人耳朵的形状,里面包有馅(线),用嘴咬着吃。

饺子成为春节必不可少的美食,原因有两个:一是饺子像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希望“招财进宝”,二是饺子有馅,人们可以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去,表达对新的一年的祝愿。

在包饺子的时候,人们经常会把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东西包进去。吃到如意的人,来年的事业顺遂,吃到糖的人,来年的生活甜蜜,吃到花生的人,来年的身体健康,吃到枣和栗子的人,来年的家庭幸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即删除,站长QQ:192398865:https://www.fulishes.com/145265/

(0)
上一篇 2024年2月18日 下午12:11
下一篇 2024年2月18日 下午12: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