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将的由来
麻将牌(又称麻雀牌)是一种流行的娱乐游戏,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当时人们用马吊牌、纸牌等玩各种博弈游戏。这些博弈游戏又都源自于我国最古老的娱乐游戏——博戏,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说是同根同源。现在,我们还可以看到很多棋、牌等博弈游戏,它们都是在博戏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演化而来的。
博戏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已经无法确定。根据《史记》和其他古籍的记载,博戏的产生至少在商朝的殷纣王之前。我国最早的博戏叫“六博”,它有六支箸和12个棋子,箸是一种长条形的竹制品,相当于今天打麻将牌时所用的骰子。据《颜氏家训·杂艺》所载,博戏又分为大博和小博,大博的行棋规则已经失传,小博的玩法在《古博经》里有详细的记载。
小博的玩法是这样的:两人对坐,棋盘为12道,两头中间为水。把长方形的黑白各六个棋子放在棋盘上。又用两条鱼,放在水中。双方轮流掷骰子,根据骰子的点数,决定棋子前进的步数。棋子到达终点,就把棋子竖起来,成为骁棋(或称枭棋)。骁棋可以入水“牵鱼”获得筹码,获得六个筹码为胜。没有到达终点的棋子,就叫散棋。骁棋可以攻击对方的棋子,也可以选择不动,散棋则必须行走。
麻将的转变
从汉魏开始,博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博戏中的棋子不再依赖骰子,而是独立行棋,向象棋的方向发展,成为一种新的游戏。而博戏的骰子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六支箸变为五个木制的骰子,也成为一种独立的博具,叫做樗蒲。樗蒲是以掷点数来决定胜负的游戏。相传这是曹植所创造的骰子,最初用玉制成,后来改用骨制。樗蒲后来又变为两个骰子,形状为立方体,每个面上刻有点数,从一到六。所以当时也叫“双六”。
到了唐代,骰子成为一种常见的博具。并且由两个骰子增加为六个骰子。据《西墅记》所载,唐明皇和杨贵妃喜欢玩骰子游戏,有一次,唐明皇运气不好,只有让六个骰子中的两个骰子同时出现“四”才能扭转局面。于是唐明皇一边摇骰子,一边大喊“重四”。骰子落定,果然重四。唐明皇高兴极了,命令高力士把骰子的四点涂成红色,从此,骰子的一、四两面就成了红色,其余四面都是黑色。
自唐代以后,人们用六个骰子组合成各种花色,以决定输赢的游戏方法,在当时叫做骰子格。在骰子格的基础上,又演变出了一种更完善的游戏用具,那就是宋徽宗宣和年间出现的骨牌(又叫宣和牌,即现在一些地区仍流行的牌九、牛牌、天九牌)。骨牌用象牙或象骨制成,把骰子的立方体改为长方体,把骰子的六面点数改为一面点数。骨牌有21种花色,每种花色都是由两个骰子的点数组合而成,因此骨牌中最大的是12点,最小的是二点。每种花色有两张或一张,共32张。
叶子戏与麻将
唐代中期,与骰子格同时,又出现了一种叫“叶子戏”的游戏。关于叶子戏的由来,有很多说法。唐《同冒公主传》说,“韦氏诸宗,好为叶子戏。”这是最早的有关叶子戏的文字记载。还有一些说法是:叶子戏是叶子青所创;叶子戏是妇人叶子所创;叶子戏是唐贺州刺史与艺妓叶茂莲船上玩骰子格时创造的。这些说法似乎都没有根据。实际上,当时所说的“叶子戏”,并不是一种固定的游戏。只是玩骰子格时用纸片记录输赢的数值。这可以从欧阳修《归田录》中得到证实:
唐人藏书,皆作卷轴,其后有叶子,如今之手折,凡文字有备检查者以叶子写之。骰子格本备检用,故亦以叶子写之,因以为名尔。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即删除,站长QQ:192398865:https://www.fulishes.com/147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