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融科资讯中心到紫竹院最方便的出行方式)

开车。融科资讯中心坐落在北京中关村,是一个园林式的商务综合体,如果你想去紫竹院,开车是最便捷的方式,只需16分钟就能到达。
资讯中心(融科资讯中心到紫竹院最方便的出行方式)
1883 香港天文台建成。
资讯中心(融科资讯中心到紫竹院最方便的出行方式)
1884 开始定期进行气象观测。建立了热带气旋警告系统﹝香港最早的海洋气象服务﹞。采用了鼓形和锥形的目视热带气旋警告系统,用来告知出海船只台风的位置和方向。这个系统在1917年被十种标志的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取代。这个系统在1961年6月停用。
1885 时间球在尖沙咀警署首次下降。
1892 开始提供港口气象服务。天文台每天将24小时的天气预报送到报社,以便在中午左右出版的报纸上刊登。
1908 通过无线电报收集船舶的天气报告。在尖沙咀讯号山(又名大包米或黑头角)的新时间塔取代了尖沙咀水警总部的时间塔。后来由于无线电广播时间信号的普及,时间球在1933年6月30日被拆除。
1915 开始通过无线广播提供船舶的天气预报。
1917 一套表示香港风力的目视热带气旋警告系统在7月开始使用,取代了自1884年以来使用的本地台风炮(声音)风暴信号。这个目视系统是现在的热带气旋警告系统的源头。
1921 利用测风气球进行高空探测。开始地震测量工作。
1928 天气预测在香港电台广播。
1937 建立航空气象服务。
1948 加入国际气象组织﹝IMO﹞,即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前身。
1949 利用无线电探空仪和雷达探空系统测定高空的气象数据。
1959 天文台安装了第一座天气雷达。
1961 开始测量大气中的放射性。
1964 接收极轨卫星的自动图像传送信号﹝APT﹞。
1966 从1966年开始,天文台以 95 兆赫的频率直接播出6 响报时信号,并于1989年9月16日停止运作。直到现在,天文台的6 响报时信号仍然由香港电台播出。
1967 开始发出关于雷暴和暴雨的警告。
1973 天文台安装了第一部计算机系统。
1975 天文台通过世界气象组织的全球电信系统﹝GTS﹞交换气象资料,并全面建立了以下三组区域性的专用电路:香港─东京﹝1969﹞香港─曼谷﹝1970﹞香港─北京﹝1975﹞ 开始开发第一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
1977 接收日本气象厅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低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开始发出山泥倾泻警告。
1979 建立了由三个站组成的短周期地震仪网络。天文台第一个天气预报数值模式﹝平衡正压模式﹞开始投入业务运作。接收日本气象厅的地球同步气象卫星﹝GMS﹞高分辨率的卫星图像。天文台在九龙市区和启德国际机场跑道安装了五个测风站,试验探测机场的风切变。1980 安装了第一套铯原子钟报时系统。
1983 提供三天的天气预报服务。
1984 在天文台总部和沙田建立了首两个用于提供公众天气服务的自动气象站,而另一个用于提供航空气象服务的自动气象站也在赤角投入运作。天文台实时雨量数据收集系统开始运行。
1985 在黄茅洲建立了第一个粤港合作的自动气象站。设立了打电话问天气服务在京士柏建立了一间辐射测量室。
1987 设立了环境辐射监测计划。天文台科学主任开始主持电视天气节目。
1988 一套新的天气预报数值模式(有限区域数值模式)投入运作,专门处理影响香港和周边地区的小尺度天气系统天文台向新闻处和香港电台传送了二十三个世界城市的天气资料和预报,以便向传媒和公众发布。
1990 辐射监测和评价中心成立。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即删除,站长QQ:192398865:https://www.fulishes.com/153413/

(0)
上一篇 2024年3月11日 下午12:03
下一篇 2024年3月11日 下午12: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