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不学断机杼什么意思
意思是: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一、原文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二、译文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三、出处
南宋·王应麟《三字经》
:
《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背诵《三字经》的同时,就了解了常识、传统国学及历史故事,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2、子不学,断机杼。
子不学,断机杼意思为: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原文节选:
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解释】: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2、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解释】: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3、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解释】: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
4、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解释】: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此句出处:《三字经》
作者:王应麟
创作年代:宋代
《三字经》,是中国的传统启蒙教材。在中国古代经典当中,《三字经》是最浅显易懂的读本之一。《三字经》取材典范,包括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学、历史、哲学、天文地理、人伦义理、忠孝节义等等,而核心思想又包括了“仁,义,诚,敬,孝。”以及故事内涵中的做人做事道理。
:百度百科——三字经
3、子不学断机杼什么意思?
“子不学断机杼” 是出自《荀子·劝学》的一句名言,意为“子孙不学习织布机的操作,而只学习如何用刀割断机杼。”这句话是荀子提出的一种比喻,用来批评追求功利而缺乏根本学问的人。
这句话中的“子”指代后代子孙,“断机杼”指织布机上的机杼。这里的学习织布机的操作和割断机杼是对比的两种行为。学习织布机的操作需要细致的观察、耐心的学习和勤奋的实践,代表的是基础学问、实践技能和勤奋奋斗;而割断机杼是一种短暂的行动,代表的是采取一种破坏性手段,片面追求功利而忽视根本的知识与学问。
这句话的含义是,我们的后代子孙不应该只关注眼前的功利和结果,而应该注重基础学问、技能和勤奋的积累。只追求表面上的成功,忽视了学习和发展根本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将会限制一个人的发展,并可能导致短视的行为和结果。因此,这句话是告诫人们应该注重基础学问、勤奋学习和深入思考,而不仅仅追求表面上的功利。
4、子不学断机杼,啥意思?
意思是: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
出处:《三字经》
《三字经》部分精选:
《三字经》
【作者】王应麟【朝代】宋朝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翻译: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孟母就折断了织布的机杼来教育孟子。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了。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
历史背景:
关于《三字经》的成书年代和作者历代说法不一,大多数后代学者倾向的观点意见是“宋儒王伯厚先生作《三字经》,以课家塾”,即王应麟为了更好的教育本族子弟读书,于是编写了融会经史子集的三字歌诀。
王应麟是南宋人,《三字经》原著中的历史部分只截至到宋朝为止。随着历史的发展,为了体现时代变迁,各朝代都有人对《三字经》不断地加以补充,清道光年间贺兴思增补的关于元、明、清三代的历史,共计二十四句话。
:百度百科—-《三字经》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即删除,站长QQ:192398865:https://www.fulishes.com/7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