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汉(“代汉者,当涂高也。”这是什么意思啊)

1、“代汉者,当涂高也。”这是什么意思啊

“代汉者,当涂高也。”意思是说汉王朝气数已尽,注定要有新的代替它;而代它的便是“当涂高”。

“当涂高”三字意思隐晦,又想谜语。谁是“当涂高”呢?于是就有人费尽心思去猜测。

首先认为自己是“当涂高”的是哪个无才寡德而又自命不凡的袁术。后来听说孙坚在长安得到传国玉玺,就更以为汉王朝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了。为了得到这个象征天命的宝贝,他更是不择手段,把孙坚的妻子拘留起来,逼她交出玉玺(《演义》记载略有不同,这是根据《三国志》)。玉玺有了,他的野心就更大。献帝建安二年,他便在寿春正式做起皇帝来,自称“仲家”,设置公卿百官,郊祭天地,还要把吕布的女儿接来做太子的“冢妇”。

这简直是迷信到了入骨的程度。他的彻底失败,当然是无可避免的。

袁术失败以后,第二个捡起这句破烂谶语的是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有个叫许芝的太史丞就引用谶语,说:“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原来古代的宫殿祠庙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台上又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个空阙的地方,这种建筑就叫阙或双阙。许芝说“当涂而高”正是这个东西。它又叫“象魏”。于是就证明以魏代汉,正是“天意”了。

说穿了,“天意”不过是人意。这个人意又不是众人之意,而是有权力的人的私意。写在纸上的字是死的,人的嘴巴是活的,谶语不过是些游移不定的东西,随你怎么解释都可以,问题是在于谁有解释的权力。既然袁术以失败告终,这个“当涂高”就不是“公路”;曹丕却建立了魏王朝,所以解为“象魏”便是理所当然的了。什么图谶、《烧饼歌》之类,都是一个道理

《汉武故事》是个已经散逸了的野史小说,记载了许多被后世奉为史实的八卦。

这个语段里提到的“六七之厄”,《汉书·路温舒传》记载路温舒推算汉朝国运在三七之间,就是二百一十年;六七之厄是什么?汉武帝自己说了,六七四十二——那岂不是把东汉都算上了?

事实的确是,到了东汉末年,就出现了“六七之厄”的谶语。

那么《汉武故事》里这整句话的意思岂不是说,汉朝国运四百二十年,代汉者当涂高……这明显是东汉末年人追叙的啊!

代汉(“代汉者,当涂高也。”这是什么意思啊)

2、1.何为“王莽代汉”时间措施及影响?

西汉末年王莽篡夺汉朝政权建立新朝。

公元6年,王莽改年号为居摄元年。三月,王莽立年仅两岁的刘婴为皇太子,号称“孺子婴”,以效仿周公摄政旧事,为代汉做准备。此后数年间,关于王莽代汉称帝的符命图谶频繁出现。公元8年(居摄三年),梓潼人哀章制作铜匮,内藏《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伪托汉高祖遗命,令王莽称帝。于是王莽便到高帝祠庙接受铜匮,然后戴上王冠觐见太皇太后,坐在未央宫前殿,即天子位,定国号为“新”。至此,西汉灭亡,王莽达到了他的托古改制、篡汉自立的政治野心。

王莽篡汉自立为皇帝后,为了缓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先后颁发了一系列诏令,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着手进行改制,这在历史上叫做“王莽改制”。这些改革,有些措施触到了当时社会重大问题,但并没有起到维护王莽政权的作用,相反,改制或多或少触及了大地主商人的利益,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制度本身的弊病,给人民带来了更大的灾难。因此很快导致了王莽政权的覆灭。

代汉(“代汉者,当涂高也。”这是什么意思啊)

3、代汉者是谁?

“代汉者,当涂高也。”意思是说汉王朝气数已尽,注定要有新的代替它;而代它的便是“当涂高”。

“当涂高”三字意思隐晦,又想谜语。谁是“当涂高”呢?于是就有人费尽心思去猜测。

首先认为自己是“当涂高”的是哪个无才寡德而又自命不凡的袁术。后来听说孙坚在长安得到传国玉玺,就更以为汉王朝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了。为了得到这个象征天命的宝贝,他更是不择手段,把孙坚的妻子拘留起来,逼她交出玉玺(《演义》记载略有不同,这是根据《三国志》)。玉玺有了,他的野心就更大。献帝建安二年,他便在寿春正式做起皇帝来,自称“仲家”,设置公卿百官,郊祭天地,还要把吕布的女儿接来做太子的“冢妇”。

这简直是迷信到了入骨的程度。他的彻底失败,当然是无可避免的。

袁术失败以后,第二个捡起这句破烂谶语的是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有个叫许芝的太史丞就引用谶语,说:“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原来古代的宫殿祠庙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台上又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个空阙的地方,这种建筑就叫阙或双阙。许芝说“当涂而高”正是这个东西。它又叫“象魏”。于是就证明以魏代汉,正是“天意”了。

说穿了,“天意”不过是人意。这个人意又不是众人之意,而是有权力的人的私意。写在纸上的字是死的,人的嘴巴是活的,谶语不过是些游移不定的东西,随你怎么解释都可以,问题是在于谁有解释的权力。既然袁术以失败告终,这个“当涂高”就不是“公路”;曹丕却建立了魏王朝,所以解为“象魏”便是理所当然的了。什么图谶、《烧饼歌》之类,都是一个道理

《汉武故事》是个已经散逸了的野史小说,记载了许多被后世奉为史实的八卦。

这个语段里提到的“六七之厄”,《汉书·路温舒传》记载路温舒推算汉朝国运在三七之间,就是二百一十年;六七之厄是什么?汉武帝自己说了,六七四十二——那岂不是把东汉都算上了?

事实的确是,到了东汉末年,就出现了“六七之厄”的谶语。

那么《汉武故事》里这整句话的意思岂不是说,汉朝国运四百二十年,代汉者当涂高……这明显是东汉末年人追叙的啊!

4、曹操一生都没有代汉自立,究竟是什么原因?

在三国时期,曹操是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他在军事上神机妙算,用兵如神。在政治上,任用贤能,安抚百姓。在曹丕篡汉建魏之后,尊其为曹魏政权的太祖武皇帝。

在曹操时代,在他的奋斗下,曹魏占据了天下十分之七的领土,只有刘备占据蜀地,孙权占据江南。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完全可以称帝,但是,终曹操一世,曹操也没有自立为帝。这是为什么呢?

一、曹操本身有篡汉之心。

如果说曹操一生没有篡汉,是因为他没有篡汉之心,那就大错特错了。曹操在他的一生中,一直在为篡汉这个目标而努力。他企图代汉的意图,大家也都看得很明白。

他在将汉献帝接到许都之后,就压制拥汉的势力。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对于自己的封地越来越大,不惜写了一篇《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自我表白。可是,他在实际行动上,却是说一套做一套。

在他的刻意作为下,汉献帝成了实实在在的摆设,所有的政令都出自曹操的王府。甚至连夏侯惇都抛弃汉朝的官职,非要担任魏王的官职不可。为了应那个流传很久的预言,“代汉者当涂高也”,他刻意去将“魏”作为这个预言的解释。

在他晚年,夏侯惇劝他代汉称帝,他并非没有心动。不过他回答夏侯惇说,“‘施于有政,是亦为政’。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因此,曹操离代汉为帝只是一步之遥。

二、曹操不想做篡汉的始作俑者。

但是,曹操依然没有篡汉,亲自当上皇帝。这是出于曹操的本心,他作为汉臣,不想承担篡汉的恶名。他在自己的自述中写道,自己的本意只是做一个汉朝的臣民,安安生生的度过打猎读书的一生。可是,因为天下变乱,才走上带兵打仗的道路。

这应该是曹操的本意,可是,时势的发展就由不得曹操自己了,他被迫一步步走向代汉的道路。但是,作为世代汉朝的臣子,曹操还是不想当这个篡汉的始作俑者,落得一身骂名。他着手铲除这些反对势力,包括荀彧在内的这些人都不放过,为曹丕篡汉打下基础。

另外一个原因,是曹操要榨净汉献帝身上的最后一滴油水。曹操把汉献帝接到许都,是用来“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这个策略使得曹操在平定天下时,有了大义的名分,获得了最大程度的支持。

因为有这个大义的名分,他在讨伐那些割据势力,在对抗袁绍的进攻中都占到了便宜。连号称匡扶汉室的刘备,一旦抛弃汉献帝授予的职务,公然进位汉中王,就马上遭到孙权和曹操的夹击,失去了荆州。

在当时,有很多人都看出了这一点。孙权就企图运用这个谋略,来使得曹操遭受损失。在史书上记载:

孙权上书称臣,称说天命。王以权书示外曰:“是儿欲踞吾著炉火上邪!”

因为曹操一旦称帝,那么他多年用以号召天下的招牌就被他自己给砸了。这样,所有在内心还拥护汉朝的人们会揭竿而起,对抗曹操。曹操称帝,实际上是图虚名而受实祸,这才是孙权劝进的真实意图。因此,为了获取最大的政治利益,曹操迟迟不肯篡汉称帝。

三、曹操没有篡汉的时机。

曹操在他事业的创建时期,打着安汉尊刘的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这种形势下,曹操就算是想篡汉也是十分困难的。在他的集团里,有很多人都是因为他拥护汉朝的口号吸引而来的。这中间最突出的代表就是他的谋主荀彧。

如果在这个时期,曹操胆敢篡汉,可以说外有强大的压力,内有分崩离析的环境,曹操不要说平定北方,连生存下去都是难题。因此,在这段时间里,曹操根本就没有代汉的形势。

等到后期,曹操逐步统一了北方,这个时候他开始打击拥汉的势力,为篡汉做准备。可是外界的军事压力一直没有减轻。尤其是蜀汉的军事行动,给曹操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先是丢了汉中,随后丢了上庸,最后又在襄樊吃了败仗。在这种情况下,曹操哪有篡汉的可能?

等到和东吴一起消灭了关羽,挽回局势之后,曹操的身体已经不行了。多年的征战,使得他重病缠身。在关羽败亡后不久,曹操也病死在洛阳。

我们可以看到,在天下局势没有平定之前,曹操是没有篡汉的形势。可是当局势平稳,有了篡汉的可能时,曹操却因为生病而去世了。所以说,曹魏篡汉的使命只有由曹丕来实现了。

结语:

曹操是一代人杰,李世民评价他,“以雄武之姿,当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于往代”。在曹操的雄才大略的指挥下,他平定北方,安定百姓,发展经济,做出了自己的历史功绩。

曹操之所以在掌握了汉朝的实权之后,没有篡汉称帝。一是他本为汉臣,不愿承担骂名。二是出于军事和政治需要,利用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效果。三是没有适当的时机。并不是曹操没有代汉的野心,最终,由他的儿子曹丕完成了篡汉的意愿,创建了曹魏政权。

5、代汉代者 当涂高也 是啥意思

“代汉者,当涂高也。”意思是说汉王朝气数已尽,注定要有新的代替它;而代它的便是“当涂高”。

“当涂高”三字意思隐晦,又想谜语。谁是“当涂高”呢?于是就有人费尽心思去猜测。

首先认为自己是“当涂高”的是哪个无才寡德而又自命不凡的袁术。后来听说孙坚在长安得到传国玉玺,就更以为汉王朝气数已尽,无可挽回了。为了得到这个象征天命的宝贝,他更是不择手段,把孙坚的妻子拘留起来,逼她交出玉玺(《演义》记载略有不同,这是根据《三国志》)。玉玺有了,他的野心就更大。献帝建安二年,他便在寿春正式做起皇帝来,自称“仲家”,设置公卿百官,郊祭天地,还要把吕布的女儿接来做太子的“冢妇”。

这简直是迷信到了入骨的程度。他的彻底失败,当然是无可避免的。

袁术失败以后,第二个捡起这句破烂谶语的是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曹丕篡汉的时机已经成熟,于是有个叫许芝的太史丞就引用谶语,说:“当涂高者,魏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当道而高大者魏,魏当代汉。”原来古代的宫殿祠庙前面通常都建有两个高大的台,台上又有楼观,在两台之间留个空阙的地方,这种建筑就叫阙或双阙。许芝说“当涂而高”正是这个东西。它又叫“象魏”。于是就证明以魏代汉,正是“天意”了。

说穿了,“天意”不过是人意。这个人意又不是众人之意,而是有权力的人的私意。写在纸上的字是死的,人的嘴巴是活的,谶语不过是些游移不定的东西,随你怎么解释都可以,问题是在于谁有解释的权力。既然袁术以失败告终,这个“当涂高”就不是“公路”;曹丕却建立了魏王朝,所以解为“象魏”便是理所当然的了。什么图谶、《烧饼歌》之类,都是一个道理

本文来自投稿,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联系即删除,站长QQ:192398865:https://www.fulishes.com/99249/

(0)
上一篇 2023年11月3日 下午2:26
下一篇 2023年11月3日 下午2:29

相关推荐